有关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读懂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借助多读,有感情地朗读,培养学生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对话,知道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这四种动物爪子的作用各不相同。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从自身特点出发,不能盲目学样。
教学难点:
读懂猫妈妈所说的话,知道小猫咪再也不想穿鞋子的原因。
教学用具:头饰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2、能不能说说小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今天小猫咪又闹出了一个笑话,它竟然穿上了人的鞋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啊?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小猫咪穿鞋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猫穿鞋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读时不加字,不丢字。 2、同桌互相读课文,要读通顺,读连贯,并画出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读得是否正确、流利,读后交流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品味,入情入境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后小组交流“小猫咪为什么要穿鞋子?”引导学生理解“羡慕”和“好奇”两个词语,并试着用羡慕和好奇的语气读文。 2、继续读文,看一看小猫咪穿上鞋子以后都遇到了谁?练习朗读他们的对话。3、分角色朗读,集体评价。 4、说说公鸡、麻雀、大白鹅、大黄狗为什么不能穿鞋子?引导学生归纳出它们爪子的用处。 5、听了其他小动物的话,小猫咪心情怎样? 谁能读一读小猫咪的这段对话?读成什么样的语气好呢?(教师指导朗读) 6、分析小猫咪听了妈妈的话①小猫咪穿上鞋子很高兴,为什么又不想穿鞋子了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两自然段,再在小组内交流,看那一组能找到答案。②分组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听诊器”介绍“听诊器”的功能。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学生一手敲打桌面,一手掌心向下贴住桌面感觉动静。体会小猫咪爪子的作用。 妈妈的话应该怎样读?(学生感悟) 7、带头饰分角色表演四、自主归纳,总结升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并汇报。
《小猫咪穿鞋子》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上我本着以读为主、自学探究、在语境中理解生词的方法来教学的。在导入中以谜语导入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有想快读书知道答案的欲望。在初读感知环节为了训练孩子能说完整、简洁的话。并交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精读部分通过教师的朗读指导和孩子的自学来知道小动物脚的作用,以及能正确的用因为、、、所以、、、说出小动物不穿鞋子的原因。在此环节朗读指导是一个简单的内容,但今天课堂上有点急没能把孩子真正带到故事情境中,在拓展部分孩子们能完全仿照文中对话来说一说,可见孩子们对自学部分掌握不错。本课的重点是猫妈妈的话,但由于我不经意的一句评价,没能让班级孩子的个性阅读充分发挥出来,看来语言的准确性太重要了。
有关教学设计2《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7自然段。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产生要亲眼目睹这幅画的风采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师:课前同学们都进行了预习,课文中的词都会读了吗?检查预习情况:
1. 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
(1)自己先读一遍。
(2)指名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有没有读对。)
(3)齐读一遍。
2.同学们预习得不错,我们先来欣赏一幅画,(课件出示画像)你对它的了解有多少呢?
师小结:
它就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肖像画——《蒙娜丽莎》,陈列在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被誉为卢浮宫的镇宫之宝。它每小时要迎接1500人次的参观。1911年它曾不幸被窃,法国人竟将它失窃的日子当作“国难日”,举国降半旗哀悼;当它失而复得时,法国举国欢庆的气氛,不亚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我们不禁要问:这幅画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魅力呢?让一个国家如此重视。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看一位作家在欣赏完《蒙》这幅画像后有着怎样的感受。
4.我们一起来读一遍课题《27.蒙娜丽莎之约》。
二、明确要求,完成自学
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并在文中做出相应的标记。
三、交流探究一,整体感受
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
1.人多。(对,其实文中还有多处写到了观看名画的人多,你能找出来吗?有这么多人来观看,这就是这幅画的魅力!)
2.画展出的不易。(一幅画的展出竟需要美法两个大国多次交涉,这幅画的确很有魅力啊!)
3.预设:读第5段:
读得真有感情,你能概括地说说这段写了什么吗?(画像的内容)具体描写画像内容的还有哪些语段呢?(6.7段)
对,5.6.7段就是通过对画像内容的具体描写来表现名画魅力的。
4.课文还从哪方面写出了这幅名画的魅力呢?
(作者欣赏完画后的感受。)
5.小结:
正像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那样,作者就是从这三方面写出了名画的魅力。其中哪一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呢?(第2部分——5-7段对蒙娜丽莎画像内容的描写是本文的重点。)
四、交流探究二,语段研读
1.好,我们就来看这部分。幻灯出示:请同学们再次品读5-7段具体描写画像的语句,将最能吸引你 ……此处隐藏27028个字……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来说一说课文讲了老人与海鸥的什么事?在作者所写的这些事中,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让学生结合着自己的预习收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根据我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解和五六年级学习能力实际的了解,我有目的把预习放在课前,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预习的时候,还要在小组内共同解决本课生字的认读、课文内容的预习。所以课堂之上,就不再引导着学生来学习生字,而只是从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上体现预习情况的检查。
3.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将相关语句划一划。
[设计意图]
本篇文章所在的单元内的训练重点就是继续训练学生快速地阅读课文,根据学生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内容再加之课文篇幅太长的实际情况,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快速浏览的环节,既体现对课文内容上的整体把握,又体现学生读书能力的一种限时训练,而不动笔墨不读书,更是应该成为高年级学生读书时应具有的良好习惯,鉴于学生的特点,这里是对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提供了一种借鉴,是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思考,在思考的基础上用~~~~将相关语句划一划。
二、研读深入,突破难点
整体说一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让人意想不到的事?
学生说到哪,或读到相关句子时,让学生简短地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这种体会可以是浅显的,但必须是真实的。
研究老人对海鸥的爱
穿着:
他穿的有什么不同?通过三个“褪色”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师告诉你们这身褪色的衣服还是老人4年前亲手缝制的,老人喂海鸥,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啊,谁来读?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的处理可以是松动,可以根据课堂中的实际情况来调整时,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一读而过]
步行送餐:
(1)老人喂海鸥连公共汽车都舍不得坐啊,谁来读?(2—3生读)
(2)老人为了喂海鸥,每天都来,是说当每天都来,是说当凛冽的寒风让人不敢出门的时候,老人还是——当漫天的飞雪掩盖了崎岖的山路时,老人仍然——
(3)你怎么理解“只为了”?一个“赶”字,让你看到了什么?
(4)10多年了,老人一直这样,说明老人已经把海鸥当成了——
(5)是啊,10多年了,老人已经和海鸥结下了亲人的般的感情,让我们一起读:
[设计意图]
这虽然是短短的一个句子,却是10年来,老人对海鸥深情热爱的一种体现,在处理这个句子时,想本着以读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读知晓课文的内容,通过重点词句把握句子内涵,通过情境诵读再现当时场面。
喂海鸥:
(1)同样是给海鸥送餐,老人和游人有哪些不同呢?请大家放开声读读下面两段的文字。
(2)老人是怎样喂海鸥的?和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呢?
(3)11年来,老人一直这样用心的喂着海鸥,所以每当老人很小心地放下饼干丁,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立刻说明什么?还说明什么?体会着再读。
(4)这就是由尊重和信赖所谱成的。听,海鸥已经向老人飞来了,在这有声有色的乐曲中,你听到了什么?又能看到了什么?老师想问问:假如你就是飞翔鸥群中的一员,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们为什么不飞向他们,只向老人飞来呢?
[设计意图]
老人喂海鸥是本课中的一个细节描写,为了让学生从这个细节中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主要采用让学生对比老人与游人的不同及个别重点词语的体会来实现,而其中角色的转换:假如你就是飞翔鸥群中的一员,翠湖湖畔的游人那么多,你们为什么不飞向他们,只向老人飞来呢?更是让学生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好。这种好,恰恰又通过学生不同时段的朗读得以流露。
谈海鸥:
(1)10多年了,老人就是这样精心地喂着海鸥,和别人谈起海鸥时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合作着读一读10—12段。
(2)你从老人企盼的眼神中又读出了什么?你还从这一部分的其他文字中,读出了什么?(特别是老人的语言)
[设计意图]
老人对海鸥的爱无所不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呼唤无不体现,这3个自然段的处理,则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引领学生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们那所不在的爱。
海鸥的告别:
2.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一到冬天,老人每天都来。可是有一天老人却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有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拖着病体来了。在喂海鸥的时候,他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边走边放,而是坐在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形。这3天,老人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点了,就赶着来看海鸥了。没想到这一看就成了永别……从此,翠湖湖畔再也看不到这位衣着简朴、与海鸥相依相伴的老人……当海鸥们知道这一切后,是怎么做的呢?让学生结合着读书体会自由说。
(1)此时此刻海鸥的叫声与姿态与往常大不一样,说明他们已经发现-----也就是说老人也与往常相比也大不一样,谁来说一说,他到底哪不一样?老人再也不能(……)再也不能(……)
一个深爱自己的老人去世了,这是件多么让人伤心的事啊,谁来读(多读)
(2)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给自己喂食了,他们急速扇动翅膀---一想到老人再也不能呼唤自己的名字,再也不能亲昵地与自己说话了,他们急速扇动翅膀---过了一会儿,海鸥们---过了一会儿海鸥们---
海鸥发现了老人的离去,但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老人仅仅是因为想省下更多的钱来喂他们而被小小的感冒夺去了生命;他们更不会知道,在老人临终的床头还放着一包掰好的饼干丁,只可惜老人再也无法将他们送到翠湖边,这是一位多么让人怀念的老人呀,难怪海鸥们会这样,谁还想读-----
(3)海鸥们就这样在老人的遗像站着,站着,久久不动……但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却(接读)一个扑字,让你看到海鸥们是那么想__________是那么想__________……
多么感人的场面啊,让我们合作着再读…
(4)老人走了,可翠湖湖畔的海鸥们却在老人的遗像前久久不愿离去。老人对海鸥的爱在海鸥身上也得到了一种体现。老人走了,你觉得他带不走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
课文的14—16自然段是课文情感升华的地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处理这一部分时,老师想着把学生带入既定的情境,通过学生自己的品读和感悟,感受海鸥身上所体现的灵性和对老人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如今,昆明市民为了纪念这位衣着简朴、爱鸥情深的老人,在翠湖湖畔筑了一座铜像,这也是第一座平民塑像。想一想,这铜像的塑立,是希望什么?
[设计意图]
一篇课文的出现,是想让学生学什么?明白什么是一定的。可是这种知识的获取却又是不定的,这个环节的处理就是想着学生通过这一平民塑像的塑立自己获取思想教育点。